扫描二维码

下载“知即墨”APP

来源:即墨融媒  日期:2025-05-16 16:02:33
字号+
字号-

  


5月14日,《青岛即墨气候旅游展望报告》暨城市气候文旅IP新闻发布会在第21届亚洲区域气候监测、评估与预测国际研讨会期间举办。即墨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马明强,青岛市气象局纪检组长薛晓宾,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副主任李修仓和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赵琳出席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家气候中心与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青岛即墨气候旅游展望报告》和即墨城市气候文旅IP新闻发布会。我是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李莹。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马明强先生,青岛市气象局纪检组长薛晓宾先生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副主任李修仓先生和高级工程师赵琳女士。

首先,我来简要介绍下《青岛即墨气候旅游展望报告》编制的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战略地位,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青岛市即墨区作为全球中纬度重要的海滨城市,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自然景观多样,深入挖掘即墨地区宜居宜业宜游的气候生态资源、气候旅游资源,对于进一步扩大即墨的知名度,提升城市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今年年初,国家气候中心与即墨区政府部门商定,利用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候论坛落户青岛即墨的机会,在大会上发布《青岛即墨气候旅游展望报告》和即墨城市气候文旅IP,推介即墨及周边地区气候资源优势,宣传本地利用气候资源助力文旅产业发展的经验成就,为全国乃至国际上提供气候助力生态价值实现的生动实践。

为使报告能够科学评估并充分挖掘出即墨区气候旅游资源优势,国家气候中心组建了专门的专家团队,成员均为长期从事气候资源评价业务工作一线的专家,全部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报告编制过程中,即墨区政府办公室、气象局、文旅局等部门提供了丰富的各类监测和统计资料。《报告》采用即墨地区长时段气象观测站数据,通过构建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发掘本地气候宜居、气候避暑等资源优势,对标区政府在推动气候旅游度假产业发展的规划,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经验和做法,提出了如何利用即墨区气候生态资源优势提升城市知名度,助推文旅产业发展的举措和建议。

下面,请赵琳女士介绍《青岛即墨气候旅游展望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赵琳】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

很高兴为大家介绍《青岛即墨气候旅游展望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这份报告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与即墨区人民政府联合编制,系统分析了即墨的气候特征及禀赋、旅游资源及其发展潜力,旨在为即墨打造全国气候旅游示范高地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路径。接下来,我将从即墨的气候禀赋、旅游资源、案例对比和未来规划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即墨的独特魅力与气候文旅发展前景。

一、即墨气候优势

即墨地处北纬36°黄金纬度带,东临黄海,属温带季风气候,兼具显著的海洋性特征。主要优势体现在:

四季分明且温和宜居:年平均气温 13.4℃,日较差适宜(年平均日较差9.5℃),湿度舒润(年平均相对湿度 66.2%),风速适中(年平均风速2.4 米/秒),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 2382.5 小时)。

避暑优势突出:夏季凉爽(夏季平均气温26.2℃);适宜风日数72.3天,占夏季总日数78.6%;无降水日数62.4天,占夏季总日数的67.8%;人体舒适日数85.5天,占夏季总日数的比例高达92.9%,夏季避暑旅游体感非常舒适。

气候康养条件优越:冬无严寒,冬季平均气温0.3℃,平均最高气温5.5℃,最冷的1月平均最高气温也在3℃以上。夏无酷暑,夏季各月的平均气温都低于27℃,平均最低气温都低于23℃,其中6月平均最低气温仅18.8℃,夏季夜间尤为凉爽。地热资源丰富(温泉最高水温93℃);近五年空气质量优良率 92.5%,负氧离子浓度高,超过2000个/立方厘米;森林覆盖率 36.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连续 5 年保持 100%。

以上优越的气候条件,不仅为宜居生活奠定基础,更为即墨的气候旅游发展提供了核心竞争力。

二、即墨旅游资源

即墨位于山东半岛东部、青岛市东北部,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人文底蕴。即墨的旅游资源集山、海、岛、泉、滩、城于一体,拥有类别丰富的气象景观、地貌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文化休闲旅游、研学游也多姿多彩,是“气象奇观与千年文脉共舞”的旅游胜地。  

自然景观方面:即墨拥有 183 公里黄金海岸线,10 处海湾、24 个岛屿星罗棋布。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滩湾资源丰富,是滨海度假的理想之地;马山公园因独特的地质遗迹被誉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鹤山风景区以“水鸣天梯”“招鹤回鸣”等奇观闻名遐迩。此外,即墨的气象景观更是别具一格,春夏季的平流海雾、春秋季的绚烂霞光、冬季的绝美雾凇,以及夏季偶现的海市蜃楼,为游客带来震撼的视觉盛宴。

人文历史领域:即墨拥有 1400 多年建城史,即墨古城、雄崖所古城、皋虞古城承载着岁月的记忆;田横祭海节、即墨柳腔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即墨老酒作为“营养酒王”,传承千年酿造工艺,成为文化与美食的完美结合。此外,国家深海基地落户蓝谷,能够开发“海洋研学”等特色旅游产品,让游客感受大国重器与海洋科技的魅力。

 三、全球对标

与同纬度旅游城市韩国釜山、美国旧金山相比,即墨的差异化竞争力优势显著:

气候韧性:海洋性特征显著,气候温和,台风影响小,全年安全舒适。

资源融合:温泉、海洋、古城文化深度融合,形成“夏避暑、冬康养”的全季模式。

科技赋能:依托蓝谷海洋科研,打造“气候+文化+科技”的复合体验。

四、未来规划

为充分发挥以上气候和旅游资源优势,未来即墨需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加强气候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目标定位,细化政策引导以建立激励机制和资源整合,提升即墨在区域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需注重项目支持打造示范工程,推动旅游服务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游客体验感与满意度。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气候资源保护和文旅产业保障,健全风险防控机制,通过产学研融合,完善气候文旅产业人才培养,培育创新生态与专业队伍。

即墨,是一座被自然眷顾的城市,凭借其独特的气候禀赋、丰富的旅游资源、创新的发展思路,必将成为北纬36°气候旅游新标杆。

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赵琳女士的介绍。下面请李修仓先生发布即墨城市气候文旅IP。

【李修仓】

大家好!

基于《青岛即墨气候旅游展望报告》成果,经国家气候中心推荐,即墨区人民政府研究确定,即墨城市气候文旅IP为“温润即墨·北纬36°泉海之约”。在北纬36°的黄金纬度线上,山海相拥处,一座千年古城正以“温润”之名,向全国和世界发出邀约——这里是即墨,一座被自然与时光眷顾的宜居之城,温带季风轻抚四季,海洋性气候滋养万物,年均13.4℃的温和气温、66.2%的舒润湿度,编织出“泉海共生、四季如歌”的诗意画卷。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为大家解读。

一、温润之韵,气候天成

即墨的“温润”,是气候与人文的默契相拥。四季分明却温和从容:春有海风轻拂,夏享25~28℃的清凉,秋承昼夜温润的韵律,冬拥山海相宜的暖意。年均2.4米/秒的清风掠过森林与海岸,携着高浓度的负氧离子,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身心的放松和沉醉。海洋性气候的馈赠更成就“避暑天堂”——夏日晴空如洗,海风习习,帆影逐浪、踏沙听潮,皆是即墨的专属浪漫。

二、泉海康养,沐浴阳光

当地热泉水从岩层深处涌出,冬日的即墨便拥有了温暖的底色。天泰温泉的雾气氤氲、海泉湾的暖流轻漾,与92.5%的空气优良率、极佳水质的湛蓝海域交织成康养交响曲。而2382小时的年均日照时长,将古城砖瓦、茶园嫩芽、祭海渔网镀上金色时光,让山海与人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三、千年文脉,四季如歌

即墨的四季,是气候与文旅的共舞:春启于鳌角石千亩梅林的暗香浮动,夏绽于田横祭海节的渔鼓号子,秋藏于莲花田园的茶果丰收,冬融于温泉与古城的静谧相守。从蓝谷滨海的风帆竞逐,到即墨古城的柳腔夜曲;从台子村银杏的四季流转,到小管岛海风的温柔拥抱,即墨的气候正在悄然化作助力文旅产业发展的“隐形诗行”。

四、北纬密码,未来之约

“温润即墨”是北纬36°优越地理位置的馈赠,更是气候与文旅融合的创新表达。这里,夏季78.6%的适宜风日数托起风帆与欢笑,不断增加的森林绿地面积过滤去车水马龙的喧嚣,炽热的泉水暖流浸润着游客的时光。即墨正在以优质气候生态资源为底色,以特色温泉为脉动、以湛蓝大海为笔墨,书写“宜居宜业宜游”的多重传奇。

从阳光亲吻的古城光影,到空气清新的森林秘境;从山水温泉的疗愈之力,到纯净海风的自由召唤——北纬36°的温润即墨,正以科学的温度与诗意的风度,邀请八方游客共赴一场“可触摸、可呼吸”的泉海之约!即墨,在此等您!

发布完毕,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李修仓先生的发布和介绍。接下来请媒体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大众日报记者】 

在即墨气候旅游展望报告中提到"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征",能否具体说明海洋对即墨气候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给游客带来哪些独特体验?

【赵  琳】

海洋对即墨气候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温度调节:海洋的热容量大,夏季能吸收大量太阳辐射热量,使即墨夏季气温不会过高;冬季又能缓慢释放热量,让即墨冬季相对温暖,起到冬暖夏凉的调节作用。如:即墨夏季气温一般不会出现持续的极端高温天气,冬季也很少有极寒天气。二是湿度调节: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重要来源,即墨靠近海洋,海水蒸发量大,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水汽,使空气湿度较为适宜,不会过于干燥。这样的湿度条件让游客感觉更加舒适,皮肤也不容易因干燥而不适。三是风的调节: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形成了风。在白天,海洋温度相对较低,陆地温度较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凉爽的海风;夜晚则相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海陆风的循环调节了即墨的局部气候,也为游客带来了宜人的微风体验。

这种海洋对气候调节作用可以给游客带来舒适的度假环境:适中的气温和湿度,让游客无论是在夏季避暑还是冬季休闲,都能感受到舒适的气候条件,比如在夏季,游客可以在海边享受清凉的海风,而不会被炎热的天气所困扰。丰富的海滨活动:温和的气候使得即墨的海滨地区适合开展多种户外活动,如游泳、冲浪、沙滩排球等。游客可以尽情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水带来的乐趣。而且,宜人的气候也让游客在进行这些活动时不会过于疲惫。此外还有独特的温泉体验:即墨拥有海洋温泉资源,在海洋性气候的调节下,温泉成为四季皆宜的休闲项目。游客可以在寒冷的冬季享受温暖的温泉,感受温泉与海洋的独特结合;夏季泡温泉也不会觉得闷热,因为周边的气候较为凉爽,能让游客在温泉中放松身心的同时,又不会感到不适。

【齐鲁晚报记者】

本次气候国际会议发布了《青岛即墨气候旅游展望报告》,同时赋予了“温润即墨.北纬36度之约”的城市气候文旅IP,必将从气候角度极大助力即墨文旅发展,请问:近年来,青岛市气象部门围绕文旅生态等开展了哪些气象服务?

【薛晓宾】

气象和旅游具有天然的密切关系,气象资源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要素。近年来,青岛气象局深挖青岛生态旅游资源,积极与地方宣传、文旅及景区等部门深度合作,利用气象数据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和利用提供有力支撑,气候助力文旅取得显著成效。比如:在景区合作设立负氧离子监测站、景区小气候监测站等设施,收集丰富的气象数据资源,在景区重点位置滚动播放,以便游客第一时间获取实时天气和预警信息;在青岛市的重要景区开发了春季赏花、夏季赏月、秋季赏叶、冬季赏雪等系列旅游产品,绘制并发布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图,助游客观赏四时之美等。

下一步,青岛市气象局将联合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气象+文旅”深度融合,协同开发气象旅游生态资源,发挥气象数据在生态旅游产业中的“乘数效应”,继续开展“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创建等工作,以本次亚洲气候国际会议为即墨文旅深度赋能为契机,持续推动气候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为地方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青岛电视台记者】

如果把即墨的四季气候看作一个文旅资源库,它能为我们未来的产业融合带来哪些新可能?此外,即墨在发展气候旅游产业方面,如何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合作?

【马明强】

在我看来,即墨的气候不只是背景板,而是一种内容力,是天然的“策展人”。我们尝试把气候作为线索,让四季各有主打、每月都有热度。

全年活动围绕气候特色,融合海洋、人文与城市资源,以“即墨游四季”为主题,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特色。

3-5月,春彩万象 活力即墨:以踏青赏花、乡村旅游、祭海文化为主,展现春日风情;6-8月,夏遇海洋 激情即墨:以海洋文化+研学游、啤酒节、音乐节、各类体育赛事为契机,点燃夏日活力,助推即墨夜经济;9-11月,秋蕴风华 乐游即墨:以农旅丰收为主题,举办鹤山柿子节、传统大集推介月等活动,拓展丰收互动消费;12月至次年2月,冬韵青岛 悦享即墨:打造以“温泉+冰雪”为核心的冬游产品体系,丰富冬季文化氛围。

借助气候串联农、旅、体、商等资源,打造复合型场景,结合滨海、文博、乡村、温泉等地理特色,推出了蓝谷半程马拉松、国家一级文物《妙法莲花经》真迹首展、健步行等文体活动,推动空间与气候的共振;后续还将策划首届即墨黄酒文化节、盛冬文旅季海洋温泉大会,持续拓展文旅资源与气候相结合的场景表达与消费路径,推动即墨文旅的“气候+”融合模式,让即墨成为一个四季皆美、业态互融、游有温度的气候旅游目的地城市。

同时,即墨将通过多维度举措加强与青岛市各区及周边城市的协同合作。在政策层面,我们可以探索共同制定统一的文旅发展规划,消除区域间旅游产业合作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线路共推。在产品开发上,联合打造跨区域的气候旅游线路,整合各地特色气候旅游资源,形成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强交通互联互通,优化区域内交通线路,提高旅游的便捷性;还可以探索共建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地旅游数据互通,方便游客获取全面的旅游信息,当然也包括气象信息的互通,既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提供科学支撑,也为旅游活动保驾护航。此外,我们还将探索协同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活动,通过联合举办旅游推介会、共同策划节庆活动等方式,提升胶东半岛气候旅游的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共赢局面。

【青岛早报记者】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即墨发展气候旅游面临哪些挑战?又有哪些应对建议?

【李修仓】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增加,如暴雨、台风、高温等,对旅游设施安全和游客出行安全可能构成威胁;天气因素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影响游客对旅游时间和项目的选择。即墨也不例外。此外,随着全球气候旅游市场竞争加剧,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吸引更多游客也是一大挑战。应对策略上,我们建议要不断加强和健全风险防控机制,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保障游客安全。在产品开发上,持续深挖气候资源内涵,借鉴国际经验,例如可以学习旧金山以科技体验弱化不利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影响,打造冬季温泉节、海雾摄影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平衡气候不利因素。同时,推进绿色低碳项目,应用清洁能源技术,打造“气候韧性海岸带”,增强旅游产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气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求,请会后联系相关发布人。感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知即墨 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知即墨”APP 了解